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杨大海 摄
本报讯(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杨宇 赵矫健)他,非常简朴,每天伙食费就3块钱。
他,出手大方,这次捐出10万元。
他,今年百岁,20多年来已经捐出36万余元。
八次捐款,都是一分不留
关英汉老人住在沈河区迎宾社区一栋20多年的回迁楼。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水泥地面,木床都已掉漆,没有电视。
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只有一摞红红的钱最醒目。
“一共10万3千2百24元零2毛。”工作人员说,“他把利息都取出来了,存折里是零了。”
据沈河区红十字会人员介绍,这是地震以来沈河区红十字会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儿媳赵艳琴说:“汶川地震、印尼海啸我爸都捐了,每次都是一分都不留,这次捐款已是第八次了!”
100岁的关英汉耳朵有点背,不过思维清晰,“我看报纸说灾民家都没了,吃都成问题,我心疼心酸啊!”
老人说:“我有劳保,这回没了,下个月就有钱了!”
老人“最爱钱”,每天仅3元
关英汉老人是从沈河区八院退休的普通医生,每月收入2400元。
“我爸最爱钱了。”老人的四儿子关宗禹笑着说,“我们要是给他买100块钱的东西,他总说别买了,给他50块钱就行!”
“我姐上次给他1000块钱订奶,我爸不订,把钱留着,最后我姐把奶订好,他才终于喝奶了!”关宗禹说。
为了照顾老人,儿女们给老人请了个保姆。昨日在捐赠现场,保姆说:“我还劝老人捐5万吧,可老人不干!”
据保姆讲,老人一个月的花销也就100来块钱,伙食每天3块。“他每天两顿饭,爱吃青菜豆腐!”保姆说。
他捐钱就像中奖一样高兴
如今,老人已是四代同堂,全家共60多口人。儿女们很孝顺,每人每个月都给老人零花钱,过年过节过生日儿孙们也给钱。不过,老人都把这些钱攒起来。
20多年来,关英汉已累计捐出36万余元。可老人总是摆手说:“没啥,人家赵本山捐好几百万呢,我跟人家没法比!”
“一开始捐钱,我们有点想不开,不为别的,自己总得留"过河"钱吧,可说多了他就生气!”儿子关宗禹说。
“我爸捐钱就跟一般人中奖似的,给人捐钱他就高兴。”关宗禹说,“你说孝顺是啥?就是让老人高兴呗!所以现在他想捐就捐,我们都顺着他!”
附:老人8次捐款明细
1991年长江水灾捐2600元
1994年辽中、新民洪水捐1万元
1997年沈阳职工困难捐3万元
1998年水灾捐6000元
2005年印度洋海啸捐8.1万元
2008年汶川地震捐6万元
2010年朱剪炉街道慈善分会成立 捐7.04万元
2013年雅安地震捐10.3224万元零2毛
(责任编辑: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