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免费注册|忘记密码?

 
 

热搜: 凤凰天 凤翔峡
您的位置:首页>旅游频道>地方文化>正文

龙门文化

发布时间:2011/8/8   出处:互联网   点击:6293

集中分布在古都洛阳之南伊河两岸峭壁上的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5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问(中国北魏太和十七年至唐天宝十五年)最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 年),北魏以降,中经东魏、两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断续历经400多年的开凿,其中于公元5世纪末至8世纪中叶最为兴盛,是中国早期后段和中期石窟艺术的典范。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厚而蜚声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风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幽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石窟艺术系列中不可缺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应当受到全人类的重视和保护。
    佛教于公元前1世纪初传入中国,而源于占印度的石窟艺术,约公元3世纪始在丝绸之路上勃兴。到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北魏和唐代两次开窟营造高峰,龙门石窟就是这两次造像高峰的典型范例和伟大的杰作。
    中国石窟艺术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时期的石窟艺术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与内涵。以云冈石窟为代表的早期石窟艺术(公元5世纪),造像有呈现出“胡貌梵相”的特点,显然是受印度犍陀罗、笈多模式的影响。而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早期后段和中期(北魏后期和隋唐时期)石窟艺术,则表现出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特点,从而使中国的石窟艺术更加民族化、世俗化,形成了典型的中原风格。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变化,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雕刻技巧、审美情趣等方面较之以往都有很大突破,尤其到了初、盛唐时期而达到了造像艺术空前的高峰,因而对全国和域外(朝鲜、韩国、日本)石窟和一些佛教造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龙门石窟既不同于云冈石窟,又不同于以彩塑、壁画为主的敦煌莫高窟,也不同于生活化的大足石刻。龙门石窟是北魏盛期和唐朝盛期两代皇家经营的造像艺术,碑刻题记计有2840多块,30多万字,为其它石窟所不及。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宗教、地理、族姓、民俗、艺术、医药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都提供了难得的重要资料。
    龙门东西两山的一些窟龛造像,虽然历史上遭受剑人为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但主娶洞窟和大部分像龛尚保存基本完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日常维修加固、治理水害、防止风化过程中,力求不损害文物,以“不改变原状”(即保存历史真实性)为原则,以确凿文献和碑刻题记为依据,采用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保护。其设计、材料、工艺、布局等方面均保持历史的真实性,同时,对两山周围的保护,基本上没有改变其环境关系和历史面貌。

    1.龙门石窟是世界现存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围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网山现存窟龛2345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整个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内容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两山造像依岩开凿,窟龛
    密如蜂房,南北绵延1公里。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涧、酱泰洞、赵客师洞、破窑、魏字涧、唐字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火烧洞、皇甫公窟、路洞、极南洞等50余个,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资营造。涉及佛教宗派有法相宗、华严宗、三阶教、净上宗、密宗等,另外有道教造像。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宾阳中洞最为富丽堂皇,是公元6世纪石窟造像的典范;奉先寺大像龛规模最大,主尊卢舍那大佛高达L 7.L4米。整个雕像主次分明,比例适度,浑然一体,对比、夸张、烘托、渲染运用得恰到好处,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公元7世纪石窟造像最完美的伟大杰作。东山窟龛亦依岩开凿,且深入万佛沟内,曲折绵延亦为L公里。其大中型洞窟有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西方净土变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看经寺、吐火罗像龛、‘莲花洞、四雁洞等20余个,主要为唐代王公大臣和佛教信徒所开凿,题材内容有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其中擂鼓台的大万伍佛洞,内容涵盖广博,雕饰华丽殊别,且在三壁壁基雕 25尊罗汉像,是公元7世纪石窟艺术的典型范例。看经寺,其内三壁雕29尊与真人等身的罗汉像,俨然是瑰丽的人物画廊,长达30多米。人物塑造形神兼备,性格迥异,无不透视出各个不同的内在情趣,为石窟造像艺术中所罕见。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题记,可谓一部“石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石窟考占断代分期的依据,也为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2.龙门石窟对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龙门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新疆等边远地区的早期石窟艺术,乃至云冈昙曜五窟都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大同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成的。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有“改梵为夏”,对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规律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吐俗化的趋势。其造像的神态气质、衣着服饰、雕刻手法为之一新。造像特征表现出一种“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表情温和,潇洒飘逸且富有生机、健康和力度的风格。入唐以后,龙门造像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时尚的影响则演变为体躯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的风格,并精雕细刻,毫无繁缛、臃肿之感,昭幽显微,达到了形似完美的高峰。这两种划时代的中原风格,既遵循经典,又突破了宗教仪轨,对不同人物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人神交融,美丑、善恶对比强烈,写实、夸张运 用适度,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用,因而堪称中国古代民族雕塑艺术完整的集中代表。它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甚至域外。其周围众多的中小型石窟,远及云冈晚期造像、乐山大佛、甘肃炳灵寺大弥勒佛以及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也概莫能外,就连朝鲜、韩国、日本的石窟艺术和佛教造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龙门石窟的影响。

    3.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居世界石窟之冠。它主要是出资开窟造像功德主的发愿文。这些功德主的身份有皇室贵族、显达官吏、寺院僧侣,还有外国的佛教信徒等,同时也有部分是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等浏览龙门留下的铭刻。这些碑刻题记往往被书法家所推崇,碑拓收集者每每择其精品汇成“二十品”、“三十品”,甚至“百品”、“千五百品”等,尤其北魏题记中的“龙门二十品’’最受人青睐,成为魏碑书体之精华。在唐刻中的《伊阙佛龛之碑》,是唐代名臣褚遂良所书碑刻中的最大者,被誉为初唐楷体的佳例。碑刻题记中还刻有佛经、药方,整个内容广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民族、姓氏、民俗、艺术、医药、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领域,无不具有补史之阙,证史之误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文字记录,还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刻史料。一龛造像,一座洞窟,如果缺少文字记录,对其年代、价值就难以确认。而龙门石窟许多有纪年的题记,不唯是龙门石窟考古断代与分期排年的绝好佐证和标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石窟考古的准绳和圭臬。

    4.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典型的皇家风范
    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等造像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如古阳洞、宾阳洞和奉先寺大像龛,分别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唐高宗、武则天(女皇)所开凿。与其说云冈石窟的一些造像盖有“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龙门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像则是把封建政权披上宗教的外衣,从宫廷移到了佛场。又如古阳洞、莲花洞、皇甫公窟、宾阳洞、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极南洞以及未竣工的摩崖三佛龛、高平郡王洞等,都是为皇帝、后妃、贵族大臣祈福之所。正是由于封建统制者的直接经营,才能不惜人力、物力营造出如此规模宏大而璀璨绚烂的洞窟。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公元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5.龙门石窟是佛教众多宗派的集成
    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义理不同而出现了许多宗派。龙门石窟就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如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属

【已有0位网友发表看法,点击查看】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声明: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评论内容请控制在5-500字以内。

更多>>景点推荐

更多>>推荐旅行社

粤ICP备2022088211号-1--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园中园副食品商店(cadhw.com.cn)魏鹏辉 ,林翠君,魏国强,曾千泽,刘亚丽,史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