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门石窟是世界现存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围务院1961年3月4日公布),网山现存窟龛2345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整个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刻精湛,内容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两山造像依岩开凿,窟龛
密如蜂房,南北绵延1公里。其西山大中型洞窟由北向南依次有潜溪寺、宾阳三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老龙洞、莲花涧、酱泰洞、赵客师洞、破窑、魏字涧、唐字洞、奉先寺、药方洞、古阳洞、火烧洞、皇甫公窟、路洞、极南洞等50余个,多系北魏和唐代皇家或王公大臣出资营造。涉及佛教宗派有法相宗、华严宗、三阶教、净上宗、密宗等,另外有道教造像。其中古阳洞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宾阳中洞最为富丽堂皇,是公元6世纪石窟造像的典范;奉先寺大像龛规模最大,主尊卢舍那大佛高达L 7.L4米。整个雕像主次分明,比例适度,浑然一体,对比、夸张、烘托、渲染运用得恰到好处,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准确表达思想内容,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是公元7世纪石窟造像最完美的伟大杰作。东山窟龛亦依岩开凿,且深入万佛沟内,曲折绵延亦为L公里。其大中型洞窟有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西方净土变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看经寺、吐火罗像龛、‘莲花洞、四雁洞等20余个,主要为唐代王公大臣和佛教信徒所开凿,题材内容有禅宗、密宗、净土宗等。其中擂鼓台的大万伍佛洞,内容涵盖广博,雕饰华丽殊别,且在三壁壁基雕 25尊罗汉像,是公元7世纪石窟艺术的典型范例。看经寺,其内三壁雕29尊与真人等身的罗汉像,俨然是瑰丽的人物画廊,长达30多米。人物塑造形神兼备,性格迥异,无不透视出各个不同的内在情趣,为石窟造像艺术中所罕见。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题记,可谓一部“石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石窟考占断代分期的依据,也为书法史增添了光辉的篇章。
2.龙门石窟对中国石窟造像艺术变革做出了重要贡献
龙门石窟有自身成套而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新疆等边远地区的早期石窟艺术,乃至云冈昙曜五窟都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是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大同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而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碰撞开凿成的。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有“改梵为夏”,对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规律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吐俗化的趋势。其造像的神态气质、衣着服饰、雕刻手法为之一新。造像特征表现出一种“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表情温和,潇洒飘逸且富有生机、健康和力度的风格。入唐以后,龙门造像受雍容华贵、富丽健美时尚的影响则演变为体躯丰腴,面相圆润,隆胸细腰,典雅端丽的风格,并精雕细刻,毫无繁缛、臃肿之感,昭幽显微,达到了形似完美的高峰。这两种划时代的中原风格,既遵循经典,又突破了宗教仪轨,对不同人物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人神交融,美丑、善恶对比强烈,写实、夸张运 用适度,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社会教化作用,因而堪称中国古代民族雕塑艺术完整的集中代表。它一经形成,便迅速风行全国甚至域外。其周围众多的中小型石窟,远及云冈晚期造像、乐山大佛、甘肃炳灵寺大弥勒佛以及敦煌莫高窟的造像也概莫能外,就连朝鲜、韩国、日本的石窟艺术和佛教造像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龙门石窟的影响。
3.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史”
龙门石窟的碑刻题记多达2840余块,凡30多万字,其数量居世界石窟之冠。它主要是出资开窟造像功德主的发愿文。这些功德主的身份有皇室贵族、显达官吏、寺院僧侣,还有外国的佛教信徒等,同时也有部分是历代帝王、文人、士大夫等浏览龙门留下的铭刻。这些碑刻题记往往被书法家所推崇,碑拓收集者每每择其精品汇成“二十品”、“三十品”,甚至“百品”、“千五百品”等,尤其北魏题记中的“龙门二十品’’最受人青睐,成为魏碑书体之精华。在唐刻中的《伊阙佛龛之碑》,是唐代名臣褚遂良所书碑刻中的最大者,被誉为初唐楷体的佳例。碑刻题记中还刻有佛经、药方,整个内容广涉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地理、民族、姓氏、民俗、艺术、医药、中外文化交流等学科领域,无不具有补史之阙,证史之误的重要价值。它不仅是龙门石窟历史沿革的文字记录,还是一部涵盖多种学科的石刻史料。一龛造像,一座洞窟,如果缺少文字记录,对其年代、价值就难以确认。而龙门石窟许多有纪年的题记,不唯是龙门石窟考古断代与分期排年的绝好佐证和标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石窟考古的准绳和圭臬。
4.龙门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典型的皇家风范
自石窟艺术传入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等造像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也可说它主要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如古阳洞、宾阳洞和奉先寺大像龛,分别为北魏孝文帝、宣武帝和唐高宗、武则天(女皇)所开凿。与其说云冈石窟的一些造像盖有“诏有司为石像,令如帝身”之意,那么龙门石窟的不少大型洞窟雕像则是把封建政权披上宗教的外衣,从宫廷移到了佛场。又如古阳洞、莲花洞、皇甫公窟、宾阳洞、敬善寺、万佛洞、惠简洞、极南洞以及未竣工的摩崖三佛龛、高平郡王洞等,都是为皇帝、后妃、贵族大臣祈福之所。正是由于封建统制者的直接经营,才能不惜人力、物力营造出如此规模宏大而璀璨绚烂的洞窟。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嬗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公元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而且因与众多的重要人物和历史事件有关,也在某些侧面披露了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龙门石窟这一突出的特征是其它石窟无法匹敌的。
5.龙门石窟是佛教众多宗派的集成
在中国佛教史上,由于信仰的神祗和义理不同而出现了许多宗派。龙门石窟就聚集了佛教众多宗派的造像。如奉先寺卢舍那大像龛属